除湿机进入平稳发展期
除湿机进入平稳发展期
如今的除湿机行业的市场已经凸现出以下特点: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已经初见脉络,行业格局已经基本成型,除湿机价格已经不是主要竞争手段,提升经营质量为多数企业的共识,不断推出新品成为发展的动力,改善服务为各除湿机品牌选择的突破方向。
国内除湿机经过市场的充分竞争,尤其是通过行业强势洗牌,实力不济或者是不适应行业环境的投资者已经纷纷退出。行业从品牌最多的近百家品牌共存,到今天的仅有二十多家品牌继续活跃。可以说cq9电子除湿机产业已经完成了高速发展时期,进入到平稳发展时期。
格局初定平稳发展
在cq9电子家电领域,除湿机产业是绝对的一个特殊行业,它的特殊性在于其产品的与众不同。产品使用的淡旺季明显造成了市场的周期性,产品销售还是半成品形成了对专业经销商依赖性。同时,除湿机产业技术门槛并不高,造成了行业发展初期进入者云集,形成了行业发展初期品牌林立的局面。
经过大浪淘沙,尤其是行业价格的一再走低,用价格抬高了行业的门槛,使得一大批早期进入寻求高利润的投资者退出。经过行业洗牌整合后,目前行业形成了以格力、美的、海尔一线品牌领跑行业,cq9电子、奥克斯、志高等二线品牌紧跟其后,双菱、德贝里克等三线品牌拾遗补缺的格局,这种格局基本适应了国内市场多层次消费的需求。
在行业度过高速发展时期后,大规模的企业品牌进出现象比较少了。2006年以来,真正被行业淘汰出局的品牌并不多。日本台湾集团受资金的困扰停产,除湿机业务也同时陷入停顿状态,但随后供应商泰诺接手除湿机、业务,日本台湾除湿机品牌得以在市场上保留下来。只有国联从斯威特手中接手日本集团后,对亏损时间长、亏损额大的空调业务,采取了断臂疗伤的举措——停产,使得曾经名噪一时的台湾除湿机算是真正退出了市场。另外,一些合资品牌由于自身的原因,也是在市场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但是,不论是合资品牌的进退两难,还是日本集团的操盘手发生变化,还是台湾集团的彻底退出,由于他们都不是当今市场的主流品牌,对行业格局的影响甚微,不会改变行业发展的进程。三大品牌领跑、众多品牌紧随的行业格局在平稳发展时期会相对稳定相当一段时间。
生存环境有所改观
多年来,除湿机行业都在感叹生存环境越来越差,一些企业还因此而萌生退意。大家感到生存环境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有资料显示,全球的需求仅不足6000万套,而国内的产能就接近1亿套;二是产品价格长期走低。从上个世纪初,50升除湿机单价为6000元/套,到2005年最低达到2000元/套,价格一直是在下将通道内运行;三是制造成本逐步走高。从2003年起全球经济开始复苏,资源性原材料开始一个上涨的过程。这种产品价格与原材料价格的反相运行,给制造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营压力。
但是,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其实,一方面环境的变化是行业发展必须要经历的过程。除湿机、行业起步初期,是一个利润空间比较大的行业,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进入淘金。造成行业发展初期品牌林立,最多时达到或超过百家。产能增长的速度大于市场需求增长的速度,必然导致供需矛盾的加剧。在供大于求的时候为了刺激消费,价格不断走低甚至形成价格战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行业环境的恶化与一些企业(包括流通企业)恶意进行炒作分不开。为了为了取得竞争的优势,很多企业利用不断降价打击竞争对手,曾经就有企业在几年前把20升除湿机打到了999元/套,造成了经营状况的不断恶化。
不过从2006年开始,在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刺激下,除湿机、行业出现了有史以来价格的整体上涨。其实,在此之前很多企业对自己多年来的策略进行了反思,并且相应调整了发展战略。行业价格的上涨,给各个企业的调整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当然,行业经营环境的改善也是相对而言,不否认,一定范围、一定幅度的价格战还是存在的,行业的成本压力依旧很大,经营质量改善的难度不小。因此,对于除湿机、制造、经营企业来说,对行业的前景要有信心,但是在具体运作上要谨慎。
规模大小各有空间
从目前行业的格局来看,一、二、三线品牌的层次非常清楚。一线品牌美的、海尔、格力不用为生存忧愁。一线品牌都是上市公司,在今天股票市场强调回报的环境下,以往主要是扩大规模的策略宰相提升经营质量转变。作为行业的龙头,一线品牌的思路就决定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一线品牌不打价格战,其他品牌就是想打也很难打得起来。虽不能说一线品牌现在是把精力放在经营的质量上,就是放弃以规模优势对其他品牌进行价格上打压,但就目前的市场氛围、竞争态势来看,改善经营质量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从二线品牌的情况看,在规模上无法与一线品牌抗衡。但是,绝大多数二线品牌又都有自己的特点,其市场活跃程度并不亚于一线品牌。如海信通过控股科龙,不仅在规模上有所扩大,知名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为长期耕耘在三四级市场的二线品牌,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想象空间。另外像松下、LG、三菱电机、三菱重工既有深厚的cq9电子背景,又能贴近cq9电子市场,也在二线品牌中占有一席之地。
剩余的三线品牌数量已经不多,但是能够在残酷竞争环境下生存下来,已是实数不易。能够生存下来的三线品牌主要是一些有背景的或者是有一定特色的品牌,其中包括一些外资品牌。虽然他们的规模不大,但是凭借着各自独有的优势,在市场上采取拾遗补缺的策略,尽量避免与大品牌正面冲突,依然能够寻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尤其是在行业进入到平稳发展期,中小品牌的生存环境相对转好,只要战略策略符合实际,发展的空间还是相当广阔的。
诚然,目前很多人都拿规模作为衡量企业生存的条件,一线品牌自然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些品牌规模不大,依旧健康的生存着。仅从规模大小不能完全说明问题,问题是不论规模大小,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才能打开自己发展的空间。